「李煜」诗词全集(70)首)

1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风回小院庭芜绿,
柳眼春相续。
展开全文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
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收起
4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林花谢了春红,[2]
太匆匆,
展开全文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3]
相留醉,
几时重,[4]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收起
5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6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展开全文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收起
7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展开全文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相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收起
8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昨夜风兼雨,
帘帏飒飒秋声。
展开全文
烛残漏断频欹枕,
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
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
此外不堪行。
收起
9

《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
金炉次第添香兽。
展开全文
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
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收起
10

《浣溪沙》

转烛飘蓬一梦归,
欲寻陈迹怅人非,
展开全文
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
荫花楼阁漫斜晖,
登临不惜更沾衣。
收起
11

《长相思·云一緺》

云一緺,玉一梭,
淡淡衫儿薄薄罗。
展开全文
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
帘外芭蕉三两窠。
夜长人奈何!
收起
12

《长相思·一重山》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展开全文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收起
13

《蝶恋花·(一名一箩金》

(一名一箩金、黄金缕、明月生南浦、凤栖梧、
鹊蹋枝、卷珠帘、鱼水同欢)
展开全文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香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收起
14

《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展开全文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收起
15

《望江南·多少恨》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展开全文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收起
16

《望江南·多少泪》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
展开全文
凤笙休向泪时吹。
肠断更无疑。
收起
17

《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展开全文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收起
18

《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

蓬莱院闭天台女,
画堂昼寝人无语。
展开全文
抛枕翠云光,
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
惊觉银屏梦。
脸慢笑盈盈,
相看无限情。
收起
19

《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
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展开全文
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
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收起
20

《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
粉英金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衿香。
展开全文
琼窗梦醒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
碧阑干外映垂杨。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
收起
关于作者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年代
收录作品
顶部